毕业生优秀寝室|D16-518:成长切戒在慌忙


发布于:2021-05-28 21:37:35



D16

518

陈旻

2021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毕业生

图片

| 获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、上海交通大学“钱学森杯”科创竞赛三等奖;

| 曾任生医工学生会主席;获评校B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

| 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直博


孙楚研

2021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生

图片

| 2019学年志愿服务超过100h;获校B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;

| 曾任机动学院党建联合会实践部部长,现任学生事务中心辅导员;

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


沈安若

2021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毕业生

图片

| 前往牛津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交换学习,获评交大海外研修奖学金;

| 曾任生医工团委副书记,带领学院首次获评“繁星周”院系评优银奖

| 毕业后在清华-JHU生医工直硕


从相看两厌到融会贯通

“课前对照书本和老师提前给出的PPT抄录章节重点,尝试理解内容;课堂上对照课本查漏补缺,深入领会;课后先将每一道例题吃透,再完成作业。当一个学期结束,我可以自信满满的说‘这门课的内容我都明白了’。”

分享学习经验时,孙楚研同学这样说到。出乎意料的是,这既是她学习最喜欢的《大学物理》的方法,也是她对待最头疼的《工程热力学》的态度。

图片

起初,孙楚研感到自己与《工程热力学》这门课八字不合,不仅陷入“学不会——不想学”的恶性循环,还一度因为这门课讨厌自己的专业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她下定决心,拿出对待最喜欢科目的热情和学习方法,硬着头皮学下去,严格达到每一步要求,最后不仅取得了优秀的成绩,还深深地被这门学科百年来一代代研究者智慧所折服,在理工书籍中感受到心灵的交汇。从不擅长到拿手,从讨厌到喜欢,她这样总结这段切身经历中的启示——

“如果不喜欢,那么就尝试采用极度热爱的方式对待吧。因为付出了百倍的热情(即使是被迫的)总会收到>1%的回报。”

在学习的路上,喜欢当然很好,如果遇到困难,不喜欢也请尝试去热爱和努力呀。

图片

扬帆科研思与得

作为工科学生,三位同学虽然专业不相同,但都在本科期间开始了科研探索,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。沈安若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她在科研中的一件趣事——

“海外暑研时,被项目中的问题困扰了一整天,下班后和朋友站在学院楼门口讨论,明明是在做两个不同的项目,但是都能顺着对方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自己的问题,像是在相互借力爬楼梯一样。在十五分钟的讨论中,原本晴朗的天气突然乌云遍布,紧接着下起倾盆大雨,随后很快又转晴,阳光再次出来的这一刻,问题也正好想通了。”

图片

本科生的科研,有时受困于有限的时间投入和捉襟见肘的专业积累,难以在科研问题的解决上有很大突破。尽管如此,她们为我们分享了许多科研中的收获。

陈旻同学表示,高中时期她曾认为科研是无聊且浪费时间的事,有幸在大学里受到耐心负责的导师言传身教,受专业课老师对待科研热情态度的耳濡目染,她重新发现科研的有趣和神圣,最终选择了在交大直博,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探索。

孙楚研同学认为,本科生的科研,与其说解决科学问题,更多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,通过接触减少对未知的恐惧茫然,通过项目参与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,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思考自己的未来选择,这是科研为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。

她们的科研经历,或许因为短暂还不深入,或许因为稚嫩而不丰硕,但这条并不一帆风顺的科研之路,对于敏锐、善思又富有灵性的她们,总是不虚此行的。

图片

趁年轻,多走走,去热爱

好奇心与行动力,是三位小姐姐共同的闪光点。如果要找出一个代表来讲讲沿途的感想,那一定是沈安若同学。

从大二寒假在英国牛津大学摄政王学院人文艺术专业的访学,到大三一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交换,再到大三暑假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暑研,沈安若的大学生活,有超过四分之一都在海外度过。谈及这段难忘的经历带给她的收获,她这样说到:

“这是我一直尝试着想要说清却始终说不清的一个话题。海外的学习和文化都与国内的大相径庭,给我直观感受上带来了很多新鲜感和惊喜,当地人的处事原则和态度也帮助我很大程度上放平了心态。除此之外,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多自我思考和整理的空间,让自己能够拨开很多障眼法一样外界干扰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,总之很值得。”

图片

在世界顶尖学府求学,有很多惊喜与快乐,但远渡重洋背井离乡,也难免会有很多困难。准备校内校外繁杂的出国手续,独自拎着三个巨大的行李箱爬五楼,从床上挣扎着起来为生病的自己冲药,还有最关键的,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的孤独感。困难层出不穷,难免沮丧,难免畏惧,但最终都变成了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。

“一方面是慢慢习惯,另一方面就是得强迫自己多和外界交流沟通。害怕那就做充足准备和预案,退一万步说,其实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。如果还有点儿兴趣爱好会更好,热爱是一种能为有限的生活注入无限热情的事情。”

图片

幸运、幸运、幸运

回顾本科四年的学习与生活,几位小姐姐不约而同提到了幸运这个词。

陈旻同学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,她曾是学院学生会主席,也曾是学生体育总会综合事务中心的副主席;在校园里的长跑节,在校园外的沧源社区,都留下了她志愿服务的热情身影。学生工作贯穿了她的本科四年,成为她校园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图片

她感谢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的自己,“我觉得学生工作中更为重要的是与人的关系,在工作、互动、团建中认识到的许多温暖、宽容、靠谱的人。作为一个非常非常懒且宅的人,几乎所有额外的社交来源都源自学生工作。很高兴能有这些经历丰富大学的色彩。”

沈安若同学则这样来总结,“少想多做。你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穷,永远不病,永远不死,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必面对人心的自私、虚荣、贪婪、狭隘、嫉妒、残忍和偏见,不能保证自己将来不用面对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,但当这些来临的时候,你能够奋勇生活,那就足够了。”

图片

自省的敏锐和探索的勇敢,这是她们幸运的来源,也是她们成长的力量。

毕业寄语

“成长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,自然也不必有事后的恭维,它的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时才能领受。” 祝愿学弟学妹们未来的日子里平安喜乐恣意挥洒青春,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够比此时此刻更加美好,每一个努力接近晴空的生命都让人为之动容。

—孙楚研

如果自己可以重来一次的话,会想说:好好学习,少打游戏,多多猎奇。

—陈旻  

不必对现在的得失过分忧虑,相信所有实实在在的付出都是在为日后积淀,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为你所用,“成功不必在我,而功力必不唐捐”,共勉。

—沈安若

编辑:项倩倩

图片